2007-07-10

憑愛心 說實話

一部試圖表達強靭生命力的紀錄片,在商業雜誌的強力行銷操作下,面對著一連串的質疑。

看到活動網頁的留言版裡,版主與網友間的對話,版主的氣勢之強,讓觀者咋舌。

曾寫了一點回應如下:

從看過這個紀錄片,就很關心這個報導的後續;
是看很好看的片子,但很不放心這樣一家人被如此放大傳播後的影響。

因無法從這個紀錄片推論到捐錢買生命教材捐給小學,
這中間商周是依據什麼而設計的,所以曾在商周網站上提問
http://www.citefoundation.org.tw/content/guest_detail.asp?post_id=14
得到的回答就如上網址所述。(覺得沒得到回答,但版主似乎也沒有打算讓我再問下去)

雖然片子中並沒有說明,我的經驗讓我可以想像應該有那些公私部門的救助資源應該已介入,http://www.ettoday.com/2007/06/27/122-2117538.htm
而這家人有三個大人照顧七個小孩,是不輕鬆,但在已有的公私部門的支持下經濟還不至於過不下去。

所以看到這個專題就一直在想,這家人是以基於什麼想法答應拍攝這個片子的?
製作單位到底是怎麼去跟他們談的?
他們知道帶子出來後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被播出二十餘次?
會被做成DVD、畫成繪本送給數百個小學?
他們知道他們是被當成現身說法的嗎?
他們可以從參與拍攝中得到什麼?有形的OR無形的回報是什麼?
(我相信,在拍片的敘述回顧中,或許讓阿嬤和孩子們得到一些舒發、整理。但這不會是他們答應被拍攝的主因吧。)


從楊導演描述的諸多過程中,我們看到他是那麼地用心和關心,
那好像才是我覺得這家人最需要的:陪伴他們的好朋友。
拍攝小組顯然做到了這一點,所以,阿嬤一家人很在乎他們。

我們需要更多細緻的討論來釐清〞如何關懷弱勢者〞、"如何關心自殺議題〞,商周專題給了一個討論的案例,然而,參與討論過程的人們,怎麼做才不會對個別個案造成傷害、干擾,應該是我們的必然前提吧。

  • 跟朋友討論中,提到部落生活和我們的日子之間是有很大差距的,不宜用我們習慣的思維去看他們,這倒是一個很重要的再提醒。
  • 熟悉阿嬤家的部落工作者提到,案家的很多情形,紀錄片略而不談,或許不能說導演都沒有責任。
  • 整理得很清楚的相關訊息:http://blasts.blogspot.com/2007/07/blog-post.html#link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