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9

Free writers~街頭日記


在一片關心偏鄉學童學習聲中,看到這部電影,很被吸引。

經Google發現「達雞影想角落部落格」,有篇頗為完整的介紹,想了解劇情和照片的朋友可以參考。

這故事裡有很多吸引我的元素,老師對學生的愛是那麼地自然;找尋幫得上學生的方法;對行政官僚的處理,以及對學生豪不懷疑的相信…

或許真如故事中,老師的爸爸所說的「女兒是有特殊gifts的,她所做的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更不是每個人都做得來的。

很佩服她的「line game」,透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們看到自己所處的處境 ,看到彼此的相同之處,看到共同處境的無奈。

故事裡,不同的學生的生活各有不同的戰爭要打,信任一個白人老師可不是那麼容易的。這白人老師也太神奇,為了學生去打工賺錢,好為他們買書、帶他們戶外教學,相對於其他視這群學生為沒有學習動機、專搞破壞、無可救藥的老師,成了兩個世界的對比。

電影中看不出學生為什麼願意開始寫日記,願意跟老師說自己的故事,但那真是一個很大的跳躍,讓所有受苦的生命有了出路。電影裡有很多很精彩的話:

〞每個人都有故事可以寫…寫下真實是不能被評分的〞
〞我們心不甘 情不願地教他們。他們怎會喜歡來上課〞
〞他們反正學不好,幹嘛浪費資源在他們身上〞
〞你辦不到的聲音將要沈寂,每一個認為你無法改變的理由都要沈寂〞
〞我不會容忍任何人凌辱〞〞我想活到十八歲〞

〞沒人可以避免衝突,整個世界都在作戰〞
〞我不是英雄 我做我當時覺得該做的事〞
〞我們都是平凡人,都可以用我們的方式打開房間裡的一盞燈〞
〞你們才是英雄,是每天生活裡的英雄〞

美國人拍了很多這樣的片子,讓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在美國種族、貧窮中掙扎生存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這群師生後來所成立的基金會Free writers foundation為推廣理念而寫而拍。這基金會很努力在推動老師的訓練,希望讓有心的老師可以學到不一樣的教學法,為學生開啟不同的可能。

然而這故事讓我感動的是,老師對學生最真心的喜愛;最真心的相信和尊重。這樣的愛、相信和尊重所產生的力量是最動人的。


補記:在部落做課輔的朋友談到工作中,除了要面對孩子、面對社區不同的質疑聲音,常常還必須面對家人尤其是配偶支持與否的挑戰。就像電影中,老師的先生要求分手,理由是自己祇想要過簡單的生活;不是不認同太太所做的事,祇是那不是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方式。有點無耐,卻很真實,每個人都在做不同的選擇,不能因為是配偶就強迫對方接受。


2008-09-16

一種心情

蘇軾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008-09-12

Dare to dream

如果你不抬頭看天上的星星,
 你的夢就不會跟你走到天邊;
如果你怕冒險,
 你就不會知道你的心是如何在跳舞;
如果你不相信奇蹟,
 世界上的事就多半與你無緣。

From:
夢想像孩子,要養才會大──「像天才一樣念書、像傻瓜一樣做夢」推薦序

緊握生命的希望


朋友來寄宿,帶來這個片子。就著我那已然變色的電視,竟還是看得入神。
故事拍得很好看,祇是又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我最近怎麼老看悲傷的故事呀。
電影內容的介紹在這裡http://blog.xuite.net/pandasia/hope

我喜歡導演說故事的方式,很細膩;
也覺得演員都很精采,每個階段的男主角都銓釋地很好;
戰爭、宗教、種族、貧窮、欺騙、罪惡感、親子、夫妻、國家…
都一一被點到,而在這冷酷的世界裡,讓生命找到出路的是:愛、尊重與包容。

故事的背景對生長在台灣的人們是非常陌生的;
更難去想像男主角從沙漠初入文明世界,看到水就這樣流掉會陷入歇斯底里(當時觀眾尚不知他的哥哥就為了提一筒水而喪命的)…

看這樣的故事,過程是難過的,可是看完了,又很慶幸有人拍了這樣的電影。

2008-09-07

追風箏的孩子



這不是新書,之前沒跟上流行。

這故事寫得很吸引人,就跟著一頁頁往下翻;
可是,故事又寫得好悲慘,好多次我必須停下來,情緒平服了,才有力氣再往下看。
很難相信這是作者所寫的第一本書。

  這本小說主要是,透過阿富汗的一位十二歲小男孩的眼光,訴說有關愛與背叛、恐懼與罪惡、愧疚與彌補的故事。十二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忠心的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之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哈山為了幫阿米爾奪得掉落的風箏,而被不良少年們凌辱;阿米爾的恐懼讓他躲在一旁看到了事情的過程,卻不敢為哈山挺身而出,雖然他非清楚若反過來,哈山是絕不會有一絲猶豫的)。
  無法面對自己的懦弱、無法面對〞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兄弟情〞,阿米爾選擇了逃避,避開哈山、逼走哈山父子,從此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哈山被遺棄在戰亂的阿富汗,而阿米爾跟隨父親逃往了美國。
  阿米爾對於哈山的愧疚,伴隨著他的成長,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也無法對任何人訴說這件事。

  父親擎友的召喚電話,讓他鼓足了勇氣重回故國,因為一句:「回來吧,事情總會好轉的。」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但是哈山夫妻已經死於莫明的屠殺,留下了陷入戰亂裡的唯一兒子,開啟了阿米爾為自己、為父親尋找救贖的旅程,拯救哈山的兒子也拯救自己的靈魂。

這本書想講的故事很豐富,探討到中東的(遜尼派與什葉派)宗教衝突、(普什圖族與哈札拉族
、阿富汗的被侵略與內亂等等)國族戰亂,以及(友誼、兄弟、父子關係)人性的掙扎、罪惡的救贖等等層面,書的前後有很多的對比:繁榮到破敗;人的懦弱與勇氣;人與人、人和自己的背叛與忠誠…

阿富汗的種族、不公平的制度,是悲劇的開始;人性的弱點,讓故事中的人背負著拋不掉的十字架;國家被入侵、被自己的同胞凌虐,苦難叫人無語問蒼天。

故事的前半部,作者緩緩地陳述著自己的成長過程,譴責著因為自己的懦弱和私心帶來的悲劇;
重回故鄉,是重新串起童年生活片段,加入了他原先所不知的諸多元素,哈山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哈山的媽媽、哈山的兒子、自己父親的矛盾和救贖路…原來這手是生命的完整面貎,背負一代又一代的原罪,原來這麼沈重。

看到哈山的兒子在浴室自殺的情節,我看不下去,必須停下來、必須離開屋子出去透氣…
作者沒有那麼殘忍,讓故事還留下一些希望,讓故事重回放風爭現場,重新呈現一個希望,
讓作者可以對著新生命說一次:為你千千萬萬遍。

有人說這樣的結局挺煽情,可是總是可以讓像我這種過度入戲的讀者稍稍安心地合上本書。

2008-09-05

單純&直接

讓我眼眶紅了好久!

2008-08-28

follow your heart

今天跟一群資深社工的聚會,結束回家路上竟然還坐錯車,可能是想著今天的一些對話吧。

當人們可以從自己、從自己的心出發想事情時,每一個人都很美。

聽著每一個人的分享,讓我越發相信:助人工作和助人者的生命歷練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生活的體驗,擴大了助人者生命的空間,才有〞能力〞承接不同生命經驗者的需求和想法。

感謝大家的真誠分享,讓我帶著感動回來。


2008-08-15

舊金山(三)~再見老同學


記得二十年來訪舊金山時,在中國城見著了到美國唸書工作的同學念樺,然後,就這樣一隔二十年沒有機會再碰到她,真神奇。她回台灣總沒碰到我,我也是二十年後才再出現在舊金山。

我是個不太用心的同學,知道大學同學中有很多在美國生根發展,可倒也不知道在舊金山就有不少個!

可惜的是我是在周間抵達,留那的時間又排得挺緊,所以好些人沒法出來聚會,在念樺家見著了另外三個美女同學,二十年不算短,然而每個人身上都有些變與不變之處。各有不同的人生際遇,然而卻都還找得到當年的痕跡。

人說:老朋友是見一個算一個,見一次是一次。很有道理呢。

有時覺得自己有點小小的無情,當前些日子同學們開始說著大家要多聚聚時,我好像並沒有特別的興奮,覺隨緣就好。不過跟幾個同學陸續碰面後,我的感覺好像在變化,老同學可以一起憶當年、話如今,的確別有滋味。

謝謝念樺的聯絡,謝謝我一到機場就來接我,吃著當年我眼中大俠型的同學煮出來的一桌菜,感覺很幸福呢。

2008-08-14

舊金山(二)~謝謝我的室友


這已是第三次跟Jessie一起出國參加會議了,同行同居三次,這可是很深的緣份呢。


一直都很感謝Jessie,因她總是比我有計畫,又很樂於分享,

所以我常常可以不用費心,跟著她走就會到目的地、就會有住有吃有行…


這一次,除了一起開會,其他時間我都跑去工作,

很喜歡她對什麼都抱著嚐試和開放的態度,聽她分享做了什麼、看了什麼、吃了什麼,總是充滿了樂趣。


我知道我自己有時並不好相處,對生活不怎麼經心,不在工作時,常常會呆呆的在自己的世界裡,很感謝她的包容和照顧,也很感謝有她的積極和好奇的分享。

說真的,出遠門時有這樣的同伴同行,真的是很幸福的。

一個正在進行的 動人的行動

給吳道源警員與他的家人的一封信。



一個非常特別的部落客發起的行動。
他是魔戒那部書的翻譯者。
罵起人來很用力,但也常常引介、翻譯和寫一些讓人眼睛出汗的文章,忍不住做個介紹:

先是看到朱先生寫了:

我們會記得這兩個人,但記得的原因卻截然不同。
我替盡忠職守殉職的吳道源警員流下尊敬的眼淚,卻只想對著在颱風天出國旅遊的鄺麗貞縣長吐她個滿臉口水。(當然,照慣例我會想要請她去吃屎,最好大口一點!)

接著又看到下面這篇寫信給總統府,以及得到的回應:

面對自己的憤怒,朱先生決定自己動手做覺得可以做的事:

吳道源警員和他的家人其實是替我們犧牲的。他作了我們不願意、不想要做,做不到的事情。
他在他的崗位上堅守到最後一刻,但社會遲早會遺忘他。
我寫了文章,但這有什麼用?他和他的家人也看不到。
總統府也說「對於吳警員因公殉職表達誠摯哀悼之忱,相信主管機關會以最優條件辦理後續撫卹事宜。」 但這有用嗎?這樣的相信和哀悼,他和他的家人,也都不會看的到,只是靜靜躺在我的信箱裡面而已。

所以,不管我對他有多麼尊敬,有多想傳達我的敬意,像我這樣的小人物畢竟還是什麼都不能做,什麼也不能改變。
因為在看了這麼多讓人失望的事件之後,我需要在台灣找到值得倚賴的善意,謝謝你們,讓我至少看到五十五個值得繼續為其奮戰的信念!

我建議各位仔細看看這些卡片,也許,除了抱怨之外,你會開始用不一樣的眼光看這個地方.....

你看了就懂了。
如果我們只想著要改變世界,卻忘記身邊就是世界,那不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嗎?

但我從吳警員的遺孀和他小舅子的口中得到同樣一個讓我感到很驚訝的事情。
這一家人比我想像的還要值得尊敬。
除了應得的撫卹之外,她決定婉拒一切捐款,要靠自己的力量把三個孩子扶養長大。
我其實很希望她會反悔,但我在現場說了又說,顯然她的意志比我想像中要堅定。
最後,小舅子說了一句話,啞口無言的我完全沒有辦法回應。

「如果我們今天接受了他人的資助,誰知道我們以後還能不能靠著自己再站起來?」

對不起,我小看了你們。
我小看了你們的骨氣和信念。 原來,除了寫卡片之外,我真的能夠幫上的不多。
甜柿過不了多久就會採收,民宿半年之後就會營業。
你們還會在那裡,我們還會在這裡。 所以就算你反悔了也沒有關係。
如果我能夠知道她女兒讀的高中,也許我應該去做一場演講。

我們做的不盡完美,好像有些圖改的不好,有些卡片重複計算了。但我們很努力了,他們也很努力了。

如果我沒有算錯,到目前為止,我應該收到了超過兩百張以上的卡片。只是我們改圖改的頭昏眼花,這一篇文章也許來不及全部貼出來。

我們還會繼續收信,還會繼續改圖,也還會繼續把它貼出來。因為永遠都還缺你的一張卡片。

我本來是為了想要對的起自己的良心,讓自己睡的更好而做這件事情的。沒想到過去五天我每天都熬夜,反而睡的更少。

也感謝白天晚上上兩個班的農友和許多已經交稿的改圖義工(Meso、G、書君以及AppleMaru、Aya公主),希望農友老闆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不然他就要去睡地下道了!

很感謝各位在這短短的五天中給我們看到的正向力量,讓我們對未來又有了一些新的希望。我們給吳道源警員家人所帶來的安慰,也許遠遠比不上他,和我們彼此給對方帶來的光明。

吳道源警員,將來在別的地方見到你的時候要跟你說聲謝謝喔,我本來不敢去警察局,也不知道大湖派出所怎麼走的耶!也要謝謝你和你的家人,讓我們看到什麼叫做真男人和真女人!


感謝朱大,從自己出發,牽動出這許許多多的網友送出自己的關心,也讓我們得到好多的學習。




2008-08-11

三杯茶

三杯茶的圖像


因為看到阿孝老師的twitter 跑去買來看的書。
故事本身是很吸引人,但有些描述讀來挺累人的。
可以想像本書的撰寫和出版是有些目的的:募款、傳播理念、影響人們的想法…
覺得葛瑞格應該不是為自己的需要而寫這本書的吧!

「哈古.阿里的功課」是我讀來最有感覺的一章:

  • 葛瑞格說自己結婚了,
    塔瓦哈問他:你要給她父親多少隻公羊和山羊呢?
    (她的父親和我的父親一樣,已經過世了。)
    她離開她母親時有沒有哭?
    (她是先和我結婚後才告訴她母親的)

    這裡就讀到了他對巴勒斯坦女性處境的觀察,他在所有參加的婚禮中先到了:新娘們對永遠離開原生家庭的憤怒。

  • 這些圍著火跳舞的臉孔,需要的不是教導,而是幫助,而學校將是讓他們能夠幫助彼此的地方。

  • 哈古.阿里開口了:

    如果你想在巴提斯坦成功,你就得尊重我們的方式。
    「當你第一次跟巴提人喝茶的時候, 你是個陌生人,第二次你再喝茶,你就是我們的貴客,第三次你再和 我們一起喝茶,就已經成為家人,而對我們的家人,我們會願意為他做任何事,甚至是死。」
    「葛瑞格医生你必須花時間喝這三杯茶。我們雖然沒有受過教育,但是我們並不笨,我們已經在這裡居住生存了很久。」


    葛瑞格說:「我們美國人認為必須很快把事 情做完……哈吉‧阿里教我要花時間喝三杯茶,慢下來,像重視蓋學 校一樣的重視和工人的關係。他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讓我知道從和 我一起工作的人身上,我有太多要學的……」

  • 在把村裡的大半財產給了剝削者後,他告訴葛瑞格這段話:他沒有辦法閱讀他那本美麗的可蘭經。
    「我不識字,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悲哀。我願意做任何事情,讓我村裡的孩子永遠不要知道這種感覺。我會付出任何代價,讓他們能夠擁有他們應得的教育。」

  • 「當時坐在他旁邊的我才知道」,摩頓森說「任何事情。任何我所經歷的困難,從我答應蓋學校那天開始,一直到經過漫長努力終於完成那天,比起他準備為村民所做的犧牲,根本不算什麼。那位坐在那裡不識字的老人,很少離開他在喀拉崑崙山的村子,卻是我見過最有智慧的人。」
    三杯茶的書名取得很好,哈古、阿里對三杯茶的說明也把這個故事的精髓勾了出來。

    謝謝翻譯者的用心和引介,讓我們可以讀到這個故事。
    攀登《三杯茶》文字高山 - 62天翻譯苦旅


    美國人到巴勒斯坦建校,摩頓森對過程中的一些反省,不斷讓我想到台灣諸多人對原住民部落教育的〞關心〞,少的大概就是哈古.阿里的陪伴和提醒吧。


2008-08-10

2008-08-04



“Where the hell is Matt?” 翻譯成中文來說的話,應該叫做「Matt 死到哪去了啊?」一個想到處去流浪的年輕人,想一個方法讓爸媽知道自己在那裡,就答應說不管到那裡,都會拍一段「我在這裡!」的影片,寄回家中。不讓爸媽擔心。後來他去的地方越來越多,就拍成一系列的影片,剪接在一起,就變成了 Where the hell is Matt 系列的 Youtube 影片。

http://ilyagram.org/blog/

2008-08-03

再訪舊金山(一)

再度到舊金山,回想起前次來,是1988年。
第一次出國,就帶著一群年紀小我不多的寶貝學生,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初生之犢!

當年的環保之旅,著實也打開了一些視野,同時見識到Standford學生的認真,以及校園的大和豐富。反倒是對舊金山這個城市留下的印象似乎不那麼多。努力回想,回憶到的是房子美美的、路高高低低、當年接待我們的美國人Cliff,帶著我們逛了水族館、漁人瑪頭、Lombard street…

記得幾件有趣的事:開車的人真的會在stop sign前面停下來;真的會讓行人優先過馬路;第一次吃到烤馬鈴薯、牛排很大塊(回台後再也沒辦法吃牛排)…

二十年後再訪,已是髮蒼視茫之輩,工作之餘,倒體會出幾分這城市的美。

出門前的心情很淡,沒有想到是要去玩,想的是去開會、去拜訪工作伙伴。然而,即便是簡單地住在旅館、走在街上、坐上公車…就是在感受這個城市,感覺到這個城市:是友善的、方便的、多樣的、美麗的…很難想像這個城市的發展過程,可以在這麼高高低低的地理條件下,發展成一個美麗的聚落。

此刻,分外想念當年跟我同往的小朋友們,現在幾乎都已為人父、為人母,成了忙碌的医生、教授,可我想起的可是我們當年的興奮和快樂呢!

2008-08-02

The Gift of Nothing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書。
在舊金山聯合廣場晃,一間有趣的雜貨精品店裡,被書名吸引,隨手拿起來讀完,有一種實在的滿足。晚上跟朋友去喝咖啡,還興緻勃勃地用英文講了一次這個故事,告訴他們這是我去Union Square的最大收獲。

故事裡會看到:

爸爸說:電視裡什麼都沒有
媽媽說:沒有東西可以買
小孩說:好無聊,沒有東西可以玩

然而換上了奇奇的小小貓眼裡,卻電視裡什麼都有、百貨公司裡有成千上萬on sale東西、外面有好多好東西可以玩…

送好朋友nothing,Just you and me!
What a wonderful story.

上網search,才發現這是一本很有名的繪本,台灣也已出版中文 。不過原書名The Gift of Nothing還是比〞沒有東西送給你〞有意思地多。

作者好像還有一本小書叫:Just Like Heaven,就像在天堂,下次再找來讀讀。

2008-06-16

深呼吸,讓生命之流活絡

今天去宜蘭引導的會議中,再次體會到:討論分享過程中,圓圈大大小小的變化,真的像是呼吸的一進和一出之間的律動。

緊張時、專注時、衝突時…都會讓人們忘了呼吸,
因此,能量的流動會受到干擾,
因此,創造力、容忍力、溝通力…通通受影響。

生命裡,不能只當忙碌的蜜蜂,也要學著當當:
美美的,沒有在幹什麼的蝴蝶。

深呼吸,打開更多的生命空間。

2008-05-09

神恩

佛佗在不再尋求企則時頓然開悟,
因為他讓「悟」來到自己心中。
我們雖然不能憑意志達到神恩,
但我們可以準備自我,成為一片沃土,
一片歡迎它扎根的地方。

出處:心靈地圖 天下文化

2008-05-01

生命的可能性or無常

心理總惦念著那許外未出現的帥哥,從幾年前帶小朋友來一次之後,就消失了。祇說有碰到一些事,會再找時間告訴我,其他就不得而知了。
寫過幾次mail,打過幾次電話,總想他想出現時就會出現的。

今天,辦公室開始有年輕的工程師來分租辦公空間,看到年輕清爽的臉孔,忍不住想起我們那失聯許久的師哥學生。回來路上試打了手機,依舊沒人接。

稍晚就接到回電了。電話那頭帥哥的老婆欲言又止、不知何說起的聲音,我知道有事了。
怎麼也沒有想到有事的人是他。在照顧父親的病到好轉後,他就倒了。而這前後已經兩年了,一波接一波排山倒海的病,中風、沒辦法說話、沒力氣打字、視力沒辦法聚焦看東西…

電那頭傳來他有點喘、有點虛弱的聲音,我突然有個念頭回他:怎麼聽來像是你的潛意識蓄意安排的,好像是給自己的生命功課!
電話那頭回我:真不愧是我的老師。

然後他說他要老婆跟他一起瞞著我,怕我替他擔心。
他說,他相信自己一定會好起來的,好起來後,會來看我,跟我分享這一路上的生命體驗。

其實早在幾年前就不會擔心他了。雖然多少會有點心疼他總走那難走的路,但也很慶幸他始終有足夠的聰明才智看到自己,這已經不容易了。

他有他的生命功課要做,我會繼續帶著我的關心和祝福想著他的,我也相信我一直鍾愛的小朋友會寫出漂亮的生命故事的。

2008-04-05

點燃生命之海(The Sea Inside)

這裡已有很好的介紹和評析http://blog.roodo.com/hero.h/archives/2101151.html
也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


對〞生〞〞死〞,人的尊嚴、選擇的自由,有著精采的辯證。
生命之間的互相牽動是如此地複雜,很難解,
這片中出現的每個生命都如此有愛的能力,真是不容易。

當事人堅定的意志和勇氣,
不論選擇結束生命,或活下來慢慢失去記憶,
都有濃濃的愛和尊重在裡面,看完仍令人激盪不已。

旅行者與魔術師

這電影還真是好看!
簡簡單單的說故事,沒有說大道理,看完卻覺此中有深意。

每個人都在追求「夢土」的路上,有人表現急切,有人坦然,
相互陪伴、映照之下,生命變得美麗、有依戀;
掌握自己容易嗎?
急急忙忙,又到得了那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