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新書,之前沒跟上流行。
這故事寫得很吸引人,就跟著一頁頁往下翻;
可是,故事又寫得好悲慘,好多次我必須停下來,情緒平服了,才有力氣再往下看。
很難相信這是作者所寫的第一本書。
這本小說主要是,透過阿富汗的一位十二歲小男孩的眼光,訴說有關愛與背叛、恐懼與罪惡、愧疚與彌補的故事。十二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忠心的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之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哈山為了幫阿米爾奪得掉落的風箏,而被不良少年們凌辱;阿米爾的恐懼讓他躲在一旁看到了事情的過程,卻不敢為哈山挺身而出,雖然他非清楚若反過來,哈山是絕不會有一絲猶豫的)。
無法面對自己的懦弱、無法面對〞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兄弟情〞,阿米爾選擇了逃避,避開哈山、逼走哈山父子,從此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哈山被遺棄在戰亂的阿富汗,而阿米爾跟隨父親逃往了美國。
阿米爾對於哈山的愧疚,伴隨著他的成長,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也無法對任何人訴說這件事。
父親擎友的召喚電話,讓他鼓足了勇氣重回故國,因為一句:「回來吧,事情總會好轉的。」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但是哈山夫妻已經死於莫明的屠殺,留下了陷入戰亂裡的唯一兒子,開啟了阿米爾為自己、為父親尋找救贖的旅程,拯救哈山的兒子也拯救自己的靈魂。
這本書想講的故事很豐富,探討到中東的(遜尼派與什葉派)宗教衝突、(普什圖族與哈札拉族
、阿富汗的被侵略與內亂等等)國族戰亂,以及(友誼、兄弟、父子關係)人性的掙扎、罪惡的救贖等等層面,書的前後有很多的對比:繁榮到破敗;人的懦弱與勇氣;人與人、人和自己的背叛與忠誠…
阿富汗的種族、不公平的制度,是悲劇的開始;人性的弱點,讓故事中的人背負著拋不掉的十字架;國家被入侵、被自己的同胞凌虐,苦難叫人無語問蒼天。
故事的前半部,作者緩緩地陳述著自己的成長過程,譴責著因為自己的懦弱和私心帶來的悲劇;
重回故鄉,是重新串起童年生活片段,加入了他原先所不知的諸多元素,哈山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哈山的媽媽、哈山的兒子、自己父親的矛盾和救贖路…原來這手是生命的完整面貎,背負一代又一代的原罪,原來這麼沈重。
看到哈山的兒子在浴室自殺的情節,我看不下去,必須停下來、必須離開屋子出去透氣…
作者沒有那麼殘忍,讓故事還留下一些希望,讓故事重回放風爭現場,重新呈現一個希望,
讓作者可以對著新生命說一次:為你千千萬萬遍。
有人說這樣的結局挺煽情,可是總是可以讓像我這種過度入戲的讀者稍稍安心地合上本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